五月五,是端陽;
插艾葉,掛香囊;
五彩線,手腕綁;
吃粽子,沾白糖;
龍舟下水喜洋洋。
【重要通知】
活動時間:
6月17日上午8:00—10:30
活動地點:一樓會議室
山城里過節(jié)的氣氛越來越濃,快來走進現場感受一下。山城里過節(jié)的氣氛越來越濃,快來走進暢爾的現場感受一下。這個端午,共赴一場文化盛宴,品味一口風味美粽,和同事們熱熱鬧鬧“粽”享端午。
【粽子發(fā)家史】
據記載,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,用菰葉(茭白葉)包黍米成牛角狀,稱“角黍”;后來,粽子更是被后人賦予了追憶屈原、祭祀先祖的特殊意義。
“掛香囊”、“食粽子”更是端午節(jié)必不可少的傳統(tǒng)項目,本次活動也邀請到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?;顒蝇F場,暢爾的家人們齊動手,先后進行做香囊、包粽子大比拼。
粽子不僅種類繁多,外觀造型更是有各種差異,讓我們先一同攜手走近尖三角粽的世界吧......
【DIY香囊】體驗區(qū)
中藥香囊源自中醫(yī)里的"衣冠療法",民間有"戴個香草袋,不怕五蟲害"之說。今天暢爾人一個個穿針引線,“研究”如何制作手工香囊。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親手制作香囊,提的問題也很多,各種稀奇古怪的問答,只有你想不到的。
老師親手指導制作香囊
認真的制作香囊
大家看著老師的動作熟練輕松,就忍不住搶先嘗試起來。有些動作看著特容易,做著才知道有技巧。老師觀察著每個人的手法動作,耐心地糾正了大家的錯誤。
在穿針引線、滾邊翻正等一道道工序下香囊漸現雛形。捏著裝滿艾葉的布粽子,大家細心地用針線進行縫合,再綴上漂亮的串珠,一個棱角分明的“小粽子”香包就橫空出世了。清幽的藥香彌漫在暢爾人的心間,沁人心脾。
【解密——粽子的包法】
說起吃粽子,大家總是頭頭是道,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粽子是怎么制作成型的,現在跟著我們的腳步,走進科學,走進粽子包法之謎。
第一步
第二步
第三步
再來完整演示一遍
短暫的教學后,大家都開始手上的慢工細活。有些技藝嫻熟的前輩不用一分鐘就可以出爐一個精美的粽子,現學現賣的人則相對有些手拙,屢屢出現漏米、粽葉被弄破的情況。不過沒關系,大家都十分享受包粽子的過程,我們包的可不是粽子,而是快樂。
在老師的細心指導下,包粽子慢慢進入正軌。包粽葉,圈成卷,塞糯米,放肉餡,用筷子把米肉壓瓷實,最后再用棉線細細地扎好,一個個都成了小手工達人。
在包粽子大比拼的同時,還有一群包餃子大軍,他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美食,讓我們把目光稍稍分給點它吧。
帶著獨家秘方的小粽子,吃著匠心獨具的餃子,大家歡歡喜喜地回家過節(jié)了,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。